舞韻傳美德——訪「神韻藝術團」舞蹈演員周璽知
訪美國「神韻藝術團」舞蹈演員周璽知
一篇古文課上的《木蘭辭》,讓舞蹈演員周璽知認識了「花木蘭」這位替父從軍的傳奇女子。她決定用美麗的舞蹈語言將這段動人的故事呈現在舞臺上。
2014年10月,第六屆「全世界中國舞舞蹈大賽」於紐約落下帷幕。周璽知憑藉舞蹈《花木蘭》奪得少年女子組銅獎。作為一位生長在美國芝加哥的女孩,她是如何做到傳神地演繹一位中國古代的傳奇女子的?讓我們走近周璽知,聽她講述一下自己與中國古典舞和中國傳統文化之間的不解之緣。
漫漫舞蹈路
周璽知的父母在她五歲時就送她去學芭蕾。儘管同時還學習鋼琴、畫畫和中文等,周璽知卻說,在芭蕾課上的時光遠比其它課程要快樂得多。「那時的學習也談不上專業,就是一群小孩子在一起跑啊!玩兒啊!還是很快樂的。」周璽知說,自己不跳舞的時候是個比較文靜的女孩,在學校不太主動講話,最大的愛好是讀書。她曾讀過許多西方的小說和神話傳說,這讓周璽知接觸到中國古典舞和中國歷史文化之後,經常拿來與西方文化作對比。
第一次接觸正統的中國文化,是周璽知十二歲考入「紐約飛天藝術學院」的時候。「那時,我開始專業學習中國古典舞。在這之前,我並未想過要以舞蹈作為自己的事業。但我內心的一個聲音告訴我,生活在芝加哥每天上學、練琴,肯定不如去紐約跳舞的生活精彩。我就這麼離開了家,去學舞了。」然而,有芭蕾基礎的周璽知沒有想到,中國古典舞和芭蕾是如此的不同,這讓生長在西方的她曾經有種完全摸不著頭腦的感覺。
「我小時候曾去看過芭蕾舞劇《胡桃夾子》,我記得我根本看不懂演員們在演甚麼,只記得他們不停地重複著一些動作,表情和肢體和觀眾也沒有多少情感上的溝通。後來,我去看『神韻藝術團』的表演,發現中國古典舞很不一樣。有時做幾個簡單的動作,配合的眼神、表情都很豐富,演員的意思很容易懂。」中國古典舞超強的表現力,深深吸引了周璽知,讓她作出決定要把舞蹈作為一項事業來追尋。但當她進入專業學習之後,才發現原來自己最喜歡的部份,恰恰是中國古典舞最難的部份。
「中國古典舞是起於心的,動作必須由心而發。這就要求跳舞時要跳進去,真正體會到人物的內心。老師會用音樂帶動我們,音樂一起,身體還沒動,心就要先動、先到位。我在西方長大,有時對中國古代人物那種心理狀態不是特別能體會,心不到位時,動作自然也就出不來那個韻味。」周璽知告訴我們,因為這起於心的特點,同樣講究規範、準確的中國古典舞和芭蕾有了不同。「比方表達一個感覺,例如害羞,大家心裏都想害羞,但每個人對害羞的理解和定義不一樣,那心態就不同,這種不同會讓動作起些微妙的變化。所以中國古典舞跳起來大方向很一致,細看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特色。」
經過一段時間的舞蹈訓練和文化學習之後,周璽知越來越多地體察到了中國古典舞中的微妙之處。她說,起初見到一些師姐柔韌性特別好,腿可以踢很高,覺得了不起,現在她不會僅僅關注技巧方面了。「有時看別人一抬手,一個站姿流露出的那種感覺,會覺得做得特別好,非常與眾不同。這就是中國古典舞的身韻部份所帶給人的獨特感受。中國有五千年的文明,這些文化傳承會體現在舞蹈中,形成演員的身韻。要理解舞蹈的身韻,就要先學習中國的歷史文化。」周璽知認真地說。
品味東方文化
「飛天藝術學院」開設了中文課和中國歷史課,這讓生長在西方的周璽知得到機會補充中國傳統的文化知識。周璽知說自己非常喜歡這些課程,在讀了中國的歷史之後,她將中國古代的帝王和西方的國王做了個對比。「老師給我們講過中國的三皇五帝,尤其是黃帝,他完全是靠德行來教化自己的臣民,實現國家的強盛。這在西方的歷史上,似乎是沒有的。例如古羅馬,國家也很強大,但似乎是打仗很厲害,他們的國王會殺很多人。我想還是用德來治國好一些。」
學習了一段時間中文之後,周璽知開始學習中國古文。「我發現中國的文學很神奇,往往幾個字就表達了一個很複雜的意思,一種很深的內涵。這和中國古典舞有點像,本身動作、技巧就多,每個動作裏面又可以包涵很多意思,簡直可以無止境地雕琢下去。所以老師告訴我們,舞蹈演員要把自己的身體當做藝術品,認真地打磨它,雕琢好每一個細節。」在進一步體會到中華文化細膩深邃的一面之後,周璽知對於舞蹈肢體語言的理解和駕馭不斷提升。在她連續四年參加「神韻」全球巡演之後,就在去年的演出中,她獲得一份「意外的驚喜」。
「我扮演了《金猴除蟾妖》中的玉兔。這個角色真是很難扮演,先要從人變成一隻兔子,兔子還要分成嫦娥可愛的玉兔和醜陋的蟾妖變成的玉兔。我記得當時特別辛苦,動作都是蹦蹦跳跳,變成妖怪時,幅度還要加大,非常累。而且我還要去掉自己的面子心,因為那個蟾妖的動作很難看,非常奇怪,我想沒有哪個女孩子會願意做那種動作。但做為一位演員,這是一種職業精神吧!一上舞臺就要全身心投入到角色中。」這次演出經歷讓周璽知從中收穫頗豐。隨後,她又開始嘗試扮演情感和經歷更為豐富的角色。
弘揚傳統美德
在2014年的「全世界中國舞舞蹈大賽」上,周璽知自己編排了《花木蘭》這支舞蹈。「花木蘭是我最崇拜的一個歷史人物,我想表現這樣一個有堅韌一面的女性。最初接觸這個人物是在上中文課時,老師讓我們背《木蘭辭》。我覺得文字寫得很美,但她出征前有很多描寫,她十多年的征戰生活卻描寫得很少。我自己猜想木蘭是一個女孩子,在並不屬於她的戰場上作戰,在那些男戰士中生活,一定很難。尤其在她獨自一人的時候,她會不會想家,會不會想她敬愛的父母?她是怎樣的感受?我很想表現她豐富的內心世界。」
為了演繹好這齣舞蹈,周璽知需要理解花木蘭的思想。例如,她為甚麼要選擇替父從軍,為甚麼能承受戰場的艱辛和危險?這時,周璽知得知了一個在西方相對陌生的概念——「孝」。「我從小在父母的呵護下長大,曾經把父母對自己的照顧當作理所當然,從沒想過自己應該為父母做甚麼。現在我學到了許多中國古人孝敬父母的故事。比如一個孝子,即使身為高官,還每天親自伺候父母洗漱,每晚為父母暖被。古人能盡孝到這種程度,真的令人驚歎,也為我們定下了一個很高的標準。花木蘭也是因為孝,所以才會代父從軍。」
周璽知感嘆在現代社會,尤其年輕一代人,對「孝」的重視大不如前。但一個人用心去報答生養自己的父母,不是理所當然的嗎?「孝」字上面是「老」的上半部份,下面是「子」,象徵的是父輩與孩子融為一體,代表一種穩固的由血脈傳承而締造出的家庭關係,這種關係的和睦融洽是人能擁有一個幸福家園的根本保證!
「我現在會努力去像花木蘭一樣孝敬自己的父母。常給父母打個電話,發個短信,讓他們放心。回家時,我也會多分擔些家務。我想,讓父母省些心也是一種『孝』吧!」
文章轉載自品位雜誌